發布時間:2015-3-4 8:47:51 瀏覽量:7104 【字體:
大 中 小】
歷史上寶應流傳著一首“寶應十景”的民謠:“一宿庵,二真宮,泰山殿,寧國寺,五條街,陸公館,戚家汪,八寶亭,九華庵,石牌樓”。其中庵廟占其半,可見古代寶應宗教建筑規模之盛。
根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寶應有庵觀寺廟百余處,而以“江淮巨觀”泰山殿為冠。時過境遷,大多已損毀死殆盡。近20年來,城鄉各地先后恢復建設了一批寺廟。2014年我縣啟動了復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寺廟建筑群——泰山殿的大建筑工程,得到縣內外相關人士和廣大民眾的關注和支持。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山”的泰山殿,如今可尋見的僅有原地山門石建牌坊的殘柱兩根,和原置于山門前現移至縱棹園北門碑坊前的石獅一對。這無疑成了復建泰山殿的唯一遺存珍貴“寶物”。筆者從文物的角度,擬對泰山殿石獅相關信息試作初步探究。
寶應地處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區,素有“水鄉澤國”之稱,由于地勢低洼,形成“諸湖延袤,上下相接”的地域特征。自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為北上爭霸開鑿古邗溝以來,寶應縣城應運而生,成為水路要沖,江淮名邑。至明清古邗溝在寶應境內共經歷過十三次變遷。明代萬歷年間弘濟河開浚前,漕運舟行走湖中常歷風浪之險,損失十分慘重。明朝初年,朝廷采納鄉賢柏叢桂的進言沿湖東筑塘岸以治水患。明萬歷年間又在湖東岸外再筑一堤形成河道,引水于內行舟,將河湖分開,這就是明萬歷十三年所筑的弘濟河。弘濟河的竣工,標志著里運河的逐步形成。從此,湖河分道,使漕運得到了保障。上報朝廷后,萬歷皇帝賜名“弘濟河”。弘濟河成時,位于弘濟河北入口東岸的碧霞宮更名泰山殿,“上遣祭告,仁圣太后遣中官掛袍”以資隆慶。于此朝野同慶之際,常州居士陳策敬獻石獅一對,置座泰山殿山門前。這時石獅便成了鎮水保平安的一對“瑞獸”。從此,泰山殿與大運河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人們祈求上蒼保佑漕運、民生平安的圣殿,“香火之盛為東南冠”并形成規模盛大頗具特色的“泰山殿廟會”。
自古以來,石獅在我國被視為祥瑞的靈獸。然而,石獅的起源并不在中國,相傳是由西域朝貢奉獻給我國皇帝的。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與西域各國的交往通道,獅子最早是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此后,西域入貢獻獅的記錄不斷出現。獅子這遠道而來的客獸逐漸融入中國人的民俗生活,不僅受到禮遇,而且國人對它崇愛有加,尊崇為“瑞獸”。提升到與考虎相等的“獸中之王”地位。李時珍《本草綱目》稱“獅子出西域諸國,為百獸長”。獅子在中國交了如此好運,也得益于漢代佛教的傳入。《燈下錄》云;佛祖釋伽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所以佛教視獅子為莊嚴吉祥的神靈之獸而倍加崇拜。
獅子有了這等的威嚴,于是漢唐時的帝王陵墓、貴族陰宅前開始出現了石獅的蹤影。當時只限于在陵墓陰宅前擺放,作為神道上的神獸,常與石馬、石羊、石虎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以震懾,使人產生敬畏的心理。
石獅走向民間,成為守衛大門的神獸,這種習俗大約形成于唐宋時期。唐朝京城的居民,取其納福招瑞的吉祥寓意,用石獅子等瑞獸來守衛大門。宋元以來,為了彰顯自家的聲勢,又將石獅等瑞獸雕刻在柱石上。這是關于我國石獅看門出現時間最早也是最詳細確鑿的記錄。
置于寺廟府第門前的石獅子擺放是有規矩的。一般來說,都是一雄一雌,成雙成對。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國傳統男左女右的陰陽哲學。放置門口左側的雄獅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盤轉繡球或者兩前爪之間盤一個繡球;門口右側雌獅則雕成左前爪撫摸幼獅或者兩前爪之間臥一幼獅。
石獅在大門兩側的擺放,都是以人從大門里出來的方向為對應的。當人從大門里出來時,雄獅應該在行人的左側,而雌獅則是在行人的右側。而從門外進入時,則剛好相反。有些建筑物大門里外都有一對石獅子的話,門的外面(也就是進門方向)是雄獅在右側,雌獅在左側;門的里面(也就是出門方向)是雄獅在左側,雌獅在右側。相傳農歷每月十五日,要按時用清水調和御守鹽,擦洗石獅子眼睛,寓意看清小人、明辨善惡、招財進寶、除惡揚善。
古寺廟正門前兩側的石獅,公獅張口注視來往信眾,母獅子閉口護子,表現傳統社會男主業、女主內,各司其職的理念。公獅子的腳下踩著球代表權力和統一,母獅子腳下踩著一頭小獅子,表示母儀天下。獅子的嘴一個張開一個閉合,兩者代表吐納之意。獅子嘴巴一張一閉,還寓意張是招財,閉合是守財,錢財只進不出的意思。傳說中,獅子還具有預卜災害的靈力。如果遇到洪水,石獅子的眼睛就會變成紅色或流血,人們根據此征兆,便可主動應對及時避難。
據考證在獅子傳入中國之前,麒麟等形象作為鎮墓獸等已廣泛使用。麒麟也是神獸,而且有助于風水,特別對那些門對水源(河、江)的,有馱水的作用;與此同時,在鄉間路口,人們常常會設立石獅子與“石敢當”,希望它們能夠鎮宅、辟邪、保護村寨的平安等。
中國古代,石獅具有造型多樣,工藝精美的特色,是出色的藝術品。舞獅也是節慶、集會重要的表演形式。白居易《西涼伎》詩中描述舞獅曰:“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鼓舞跳梁前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與現代所見的舞獅情景頗有幾分相似。
寶應泰山殿石獅具有典型的明代石獅特征。雄獅高215厘米,雌獅高212厘米。雙獅以須彌座為基座,基座上刻有如意云紋和二方連續纏枝。雄獅直立,頭微斜,雙目圓睜,毛發卷曲,后尾蜷曲,胡須下垂,脖間扣環。前爪上下托舉繡球,球面刻連線紋。母獅身作斜姿,懷托幼獅,幼獅玩皮前爪伏向母獅懷中,母獅睜目張口,猶似警惕呵護幼獅,以防外界侵犯之態。泰山殿的石獅采用中國傳統的圓雕技法,托舉的“繡球”,上肢懷抱的幼獅,直立的后肢等均采用鏤空透雕,使其石獅的肢體更加生動;臉部的眼、口等處采用了深浮雕,卷發和尾部以及幼獅身部均用淺浮雕,使其細膩傳神。尤其是神態憨厚可愛的雄獅,微張的口中含著一段綬帶,體現了剛柔相濟雄性美。總之,這對石獅外觀大氣,線條流暢,神態生動,富有人性,質樸自然,雕琢精細,形象傳神,具有南方地域石獅靈秀的特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母獅座的一側刻有“常州府武進縣懷德鄉信士陳策同妻袁氏、妾蔣氏敬贈”銘文字樣。證明了寶應泰山殿“江淮巨觀”的影響之大。這對雄獅歷經明清兩代,數百年來一直聳踞于泰山殿的牌樓下。1951年被移置寶應中學門前。“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掩埋于地下,免遭催毀。1983年移置縱棹園北門,得以供游人觀賞。
綜上所述,寶應泰山殿石獅集傳統造型藝術、人文內涵于一體;與泰山殿融道、釋、儒于一爐的“圓通”特質,便體現了其大文化背景的氣息。
如今,作為明清“江淮巨觀”唯一完整遺存的“神物”——泰山殿石獅,回歸泰山殿山門,這是歷史文化正本清源的體現,盛世祥和的彰顯,寶應運河文化蘊藏的再現。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
www.51mingtian.com